Sai


disconnected
主题工具

世界教科文组织宣布:白暨豚灭绝

... 发表于 2007-8-12 13:37  ... 9704 次点击

白暨豚-地球上最罕见的哺乳动物种类之一,已经在长江中灭绝了,瑞士动物学家August Pfluger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为期6周对3300公里段长江的物种灭绝坚定考察过程中,未能找到一只白暨豚的踪迹。

对鱼类的过份捕捞、长江上越来越多的船只运行,破坏了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使这种稀有的古老淡水豚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2006年12月13日,由瑞士人August Pfluger发起的长江考察结束,然而结果令人失望:考察团在为期6周的航行中未能找到一只白暨豚。August Pfluger说:“就算是还有一、两只白暨豚得以幸存,我们也不认为它们还有生存的可能。”

“我们来得太晚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悲剧,我们失去了一种罕见的动物种类。”白暨豚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哺乳动物。


70年代还有数百只白暨豚

20世纪70年代后期,长江中还生活着数百只白暨豚。而1997年白暨豚则只被见到过13次。

2005年有人最后一次见到过一只白暨豚。2002年最后一只被豢养的白暨豚死亡。

中华民族的代表动物之一白暨豚已经灭绝,不知道大熊猫,金丝猴还能活多久?



【灭绝之含义】

在灭绝动物名单中,“麋鹿,1900年灭绝于南海子”的字样常常引起人们的疑问,眼下不是有大群活生生的麋鹿吗?怎么能说已经灭绝了呢?可见,有必要把灭绝含义解释一下。

灭绝(EXTINCT)是指当今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该种的成员存在时,就认定是灭绝即绝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等级标准:灭绝(EX)指在过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如渡渡鸟。

野生灭绝(EW)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们控制下存活,就可认为是野生灭绝。如麋鹿,自古在华夏大地广有分布,北京南苑不仅是麋鹿这个物种的科学命名地(1965年),而且由于水灾和战祸,这里又成为中国本土上最后一群麋鹿的消失地(1900年),但毕竟还有18头保存于英国乌邦寺,香火未断,所以它们属野生灭绝,类似事例还有普氏野马(1947年)。

灭绝的第三个含义是局部灭绝。墓碑上的“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就属于局部灭绝。因为中国大陆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有云豹,可台湾岛上的云豹却彻底没有了,这就算局部灭绝。例如中国犀牛,1922年灭绝;白臀叶猴,1893年灭绝;赛加羚羊,1950年灭绝,这都指中国境内没有了,但作为一个物种,苏门犀牛在印尼、马来西亚仍有,白臀叶猴在老挝、越南还有,赛加羚羊在哈萨克斯坦还有。

灭绝的第四个含义是亚种灭绝。墓碑上所列的有巴厘虎1937年、西亚虎1980年、爪哇虎1988年、新疆虎1961年,实际上世界上的虎只有一种,繁多的名目都是亚种及亚种以下的分类;类似情况还有狼,狼是一种原产北美及欧亚体型最大的犬科动物,亚种变种很多,墓碑上就有:纽芬兰白狼1911年、德克萨斯灰狼1920年、喀斯喀特棕狼1940年……京北雾灵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设立与这里是猕猴分布的北限有关,这里曾生息着猕猴的一类:直隶猕猴,可叹80年代后猴迹消失,现在日本猴成为世界分布最北的猿猴了。

最后,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被专家称为“活着的死物种”,它们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而且连自身的存亡都成问题,例如屈指可数的华南虎,即便归山,对其它群落和成员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形称“生态灭绝”。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白暨豚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生物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鱀豚科 Lipotidae
白鱀豚属 Lipotes
白鱀豚种 L. vexillifer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白暨豚目前已属极度濒危。据资料统计,目前长江流域白暨豚数量估计已不足100头,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比大熊猫还少,是水生的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它列为极危动物,属保护级别最高的动物。据专家预测,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白暨豚可能于25年以后消失,也就是在全世界灭绝。当地球上某一物种灭亡,就意味着一个特有的遗传资源已永远消失。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数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本主题共有 3 条回复 | 回到顶部
#1 - 2007-8-12 17:16
bendx 地球
我们也快要灭绝了.又有谁能拯救我们呢?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就注定不能与自然界共存.破坏..后悔..保护..再破坏..在后悔..在保护..这就是自然界的定律...因果的循环.那里水灾..那里旱灾...那里死了多少人..也许就是我们把他们杀死的.
#2 - 2007-8-12 18:06
花散里夕彦 桂林
曾经不是有人说,那些要灭绝的动物的消失是不可挽回的.
我们要做的是,保存这些物种的基因.
#3 - 2007-8-13 15:46
禾陶 桂林

以后还会有多少生物灭绝呢?……
看完之后有话想说?那就帮楼主加盖一层吧!

在回复之前你需要先进行登录
用户名 / UID
密码
Project Parasynthesis | Based on Discuz! 5.5.0 | Thanks to Livid
About | Help | Developer | N2Design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无名杂志 - Archiver - Mobile
Processed in 0.044733 second(s), 6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