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


disconnected
主题工具

一九八四 - (英)奥威尔

... 发表于 2007-1-5 19:03  ... 11361 次点击


译者: 董乐山
作者: (英)奥威尔

isbn: 753273997X
页数: 283
定价: 10.0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8-1


简介 ······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 新话”等词汇都已收人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 (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作者简介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此为正式出版年代,下同),《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编辑推荐 ······
      《一九八四》与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 “反乌托邦三部曲”。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特别可怕的是: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一九八四》是奥威尔辞世前最后一部著作。

节选 ······
  一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为了要躲寒风
  ,紧缩着脖子,很快地溜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不过动作不够迅速,没有
  能够防止一阵沙土跟着他刮进了门。
   门厅里有一股熬白菜和旧地席的气味。门厅的一头,有一张彩色的招贴
  画钉在墙上,在室内悬挂略为嫌大了一些。画的是一张很大的面孔,有一米
  多宽:这是一个大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线条粗
  犷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用不着试电梯。即使最顺利的时候,电梯也是
  很少开的,现在又是白天停电。这是为了筹备举行仇恨周而实行节约。温斯
  顿的住所在七层楼上,他三十九岁,右脚脖子上患静脉曲张,因此爬得很慢
  ,一路上休息了好几次。每上一层楼,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就有那幅画着很
  大脸庞的招贴画凝视着。这是属于这样的一类画,你不论走到哪里,画中的
  眼光总是跟着你。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老大哥在看着你。
   在他住所里面,有个圆润的嗓子在念一系列与生铁产量有关的数字。声
  音来自一块像毛玻璃一样的椭圆形金属板,这构成右边墙壁的一部分墙面。
  温斯顿按了一个开关,声音就轻了一些,不过说的语仍听得清楚。这个装置
  (叫做电幕)可以放低声音,可是没有办法完全关上。他走到窗边。他的身材
  瘦小纤弱,蓝色的工作服——那是党内的制服——更加突出了他身子的单薄
  。他的头发很淡,脸色天生红润,他的皮肤由于用粗肥皂和钝刀片,再加上
  刚刚过去的寒冬,显得有点粗糙。
   外面,即使通过关上的玻璃窗,看上去也是寒冷的。在下面街心里,阵
  阵的小卷风把尘土和碎纸吹卷起来,虽然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可是除了到
  处贴着的招贴画以外,似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颜色。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从每
  一个关键地方向下凝视。在对面那所房子的正面就有一幅,文字说明是:老
  大哥在看着你。那双黑色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温斯顿的眼睛。在下面街上
  有另外一张招贴画,一角给撕破了,在风中不时地吹拍着,一会儿盖上,一
  会儿又露出唯一的一个词儿“英社”。在远处,一架直升机在屋顶上面掠过
  ,像一只绿头苍蝇似的徘徊了一会儿,又绕个弯儿飞走。这是警察巡逻队,
  在伺察人们的窗户。不过巡逻队并不可怕,只有思想警察才可怕。
   在温斯顿的身后,电幕上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地报告生铁产量和第九个
  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情况。电幕能够同时接收和放送。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
  音,只要比极低声的细语大一点,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他留在那块
  金属板的视野之内,除了能听到他的声音之外,也能看到他的行动。当然,
  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
  思想警察究竟多么经常,或者根据什么安排在接收某个人的线路,那你就只
  能猜测了。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对每个人都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监视着的。反
  正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都可以接上你的线路。你只能在这样
  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
  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
  是有人仔细观察的。
   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幕。这样比较安全些;不过他也很明白,甚至背部
  有时也能暴露问题的。一公里以外,他工作的单位真理部高耸在阴沉的市景
  之上,楼房高大,一片白色。这,他带着有些模糊的厌恶情绪想——这就是
  伦敦,一号空降场的主要城市,一号空降场是大洋国人口位居第三的省份。
  他竭力想挤出一些童年时代的记忆来,能够告诉他伦敦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
  的。是不是一直有这些景象:破败的十九世纪的房子,墙头用木材撑着,窗
  户钉上了硬纸板,屋顶上盖着波纹铁皮,倒塌的花园围墙东倒西歪;还有那
  尘土飞扬、破砖残瓦上野草丛生的空袭地点;还有那炸弹清出了一大块空地
  ,上面忽然出现了许多像鸡笼似的肮脏木房子的地方。可是没有用,他记不
  起来了;除了一系列没有背景、模糊难辨的、灯光灿烂的画面以外,他的童
  年已不留下什么记忆了。
   P1-3

目前这个主题还没有回复,或许你可以帮楼主加盖一层?

在回复之前你需要先进行登录
用户名 / UID
密码
Project Parasynthesis | Based on Discuz! 5.5.0 | Thanks to Livid
About | Help | Developer | N2Design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无名杂志 - Archiver - Mobile
Processed in 0.042459 second(s), 8 queries, Gzip enabled